自大的人其實是自卑的,你跟自卑感相處得好嗎?覺察自我、認識自卑情結從何而來

每個人都會有的自卑感

在心理書籍-被討厭的勇氣一書中有提到,心理大師阿德勒一開始提到自卑感,是用德文的「價值」、「較少」、「感覺」來組合。說明自卑感是一種主觀的自我價值判斷。人生活在這個社會上有其慾望和渴求,當我們理想無法達成的時候,就會對自己產生低劣無能的感覺,這就是每個人都會有的自卑感。

自卑是成長的催化劑

假如有看書的朋友,應該都知道雖然自卑感帶來不好的感受,但自卑感是正常的現象,並且用對了,就是追求成長的催化劑,這是阿德勒心理學中另一個概念:追求卓越。為了消除這一份自卑感,開始努力向上,適當補償心理不平衡的感受(例:身體有缺陷,就在心智活動上求進步,有所作為),克服不足和缺陷,追求我們認同的完美。

自卑情結和優越情節

上一頁談到内心有自卑感,我們會去補償不平衡的感受,但因每個人生活型態不同,有時也會出現補償不當,大致有兩種狀況!

自卑情結:跟自卑感不同!書中提到自卑情結是把自卑感當成藉口在使用。例如:我學歷低,所以無法成功。雖然學歷可能真的會影響到成功這件事,但有自卑情結的人會把自己局限在這句話裏頭,每次應該要努力的時候,認為自己學歷低絕對會失敗,就選擇不前進。

優越情節:另一種補償不當的情形,就是大家常說的高傲自大。這樣的人表面上看起來可能很自戀,但仔細探討他們炫耀的内會發現他們不是對自己真的有自信,而是在展現自己跟權威、錢財有所連結,或者是有一個功勞就誇大其辭,無法坦然面對不足的地方,也沒有勇氣選擇成長,沉浸在優越感當中,避免自己被自卑感吞噬。

自卑感是和自己比較而來

究竟怎麼樣會是適當的自卑感,書中有提醒讀者:健全的自卑感是跟「理想中的自己」比較後的結果。阿德勒雖然肯定人會追求卓越,但追求是為了讓生命更完整,為了跟目標更貼近,而不是為了超越誰。假若總專注跟別人的比較,你會發現永遠都比不完,這個人好不容易超越了,另一個人卻又出現。但每個人都很獨特的不是嗎,比較是你發現自己真的進步了,那才有價值且長久。

別人眼中的你未必是真實的你

分享一個名人面對評論的小故事。身邊的人拿著誇讚他的雜誌,但那個名人他不收(我真的忘記是誰),他說:假如我把這些好評收下了,那未來有惡評的時候,我也會把那些惡評放在心上。當然這樣的作法很難真的執行,但這個例子提醒我們。生活中有多少個日子,我們讓那些不理解自己的評價影響了生活呢?別誤會了,別人眼中的你未必是真實的你,請不要把這些評論總放在心上。

我的人生不是和誰的競賽

再次翻閱這本書談自卑的章節,我認為要有一份剛好的自卑好困難!尤其在目前的社群時代,即使我理解不洽當的自卑型態怎麼衍生,也很難避免自己跟其他人比較。但我想所有人都是如此的發現過度跟他人比較會開始變得四不像,會感到不開心,因此慢慢將焦點放在自己身上,這就是一種成長和修行吧!為了讓自己感到幸福,開始學著只跟自己比,我想這樣很值得!

原文出處:https://www.instagram.com/p/CQsr-K8s9mO/?utm_source=ig_web_copy_li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