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本淺顯易懂,觸動人心的作品,有著最動人的生命體悟
本書作者比約恩在26歲事業有成,即將成為跨國大企業最年輕的財務長時,選擇拋下一切到泰國森林展開17年的出家生活。在森林寺院中,他被授予了稱號Natthiko──意思是「在智慧中成長的人」。
返鄉後作者面對憂鬱巨浪、而後又與漸凍症並肩走向死亡的日子,2022年1月,作者辭世,讓全瑞典人落淚哀悼。《我可能錯了》是比約恩人生的最後一本書,在2020年一出版就造成轟動,成為暢銷書冠軍。
—-
讀完這本書,超有感觸的,作者17年的修行生活,在還俗回到城市生活所面對的恐懼,我似乎從內心裡面完全可以理解他的感受,就像我最近在探討的意識,它的波動頻率從來都不會停止,而且也會因為所處的環境有所不同,內在的意識和外在的世界是互相牽引的量子力學,又如何能避免呢?
作者身為人類的情緒體,所引發的情緒完全是宇宙的運行法則,千萬別說他17年的修行都白修了,因為我看到的是,他很清楚自己的情緒,運用過往靜坐冥想所累積的功夫,去面對、去接受、去處理、去放下!
在我看來,作者非常的接地氣,即使出家修行,也只是地球生活方式的一種選擇,他並沒有把自己神化,也就是因為如此,讀著他的每一字每一句,都與自己如此的貼近,也提醒著我們,好好過生活才是最重要的!
—-
以下摘自本書作者金句
「你遇見的每個人,都在進行一場戰鬥,你對此一無所知,與人為善,永遠如此」
「對待他人和生命本身的方式只有一種:溫柔呵護」
「永遠別叫一個怒氣衝天的人"放下"」
「怒氣會升起,但它什麼都無法佔據」
「我並不覺得自己背著一大袋永恆的智慧,我在人生旅途上帶的行囊比以往更少了,更少的自我,留更多的空間給生命」
「每時每刻都活在當下,而不是迷失在事情應該或可能是什麼樣子的念頭中」
「為什麼死亡這麼常被描繪成非要打敗不可的敵人?為什麼要將它視為一種羞辱或失敗?我不喜歡認為死亡的反應是"活著",我都還寧願認為它是"出生"的反義」
「在我最後一口氣臨近的那一天,無論那是在什麼時候,行行好,請別要我奮戰。相反地,請盡全力幫助我放手」
「如果你想讓一個人好相處,行為舉止也不會讓你太反彈,其實只有一個小秘訣:學會喜歡他們本來的樣子」
「向一個不執著、會多關注我們的人敞開心扉,我們都知道有多好,因為這個人帶著好奇心與開放的心聆聽」
「正確,從來就不是重點」
「不預期生活按照自己認定或感覺該有的方式發展,這是一種智慧。理解自己其實一無所知,就是一種智慧」
「重點不是我們怎樣有效率地執行這件事,而是每個人在完成工作後的感受」
「在自己內心的某處,無論是有意識或無意識,我們都知道生活中的許多困難都是自己的念頭造成的」
「不要相信你的每個念頭」
「希望你在生活中能少一點握拳,多一點鬆手。少一點控制,多一些信任。少一點"我必須預先知道一切",多一些"順其自然"」
「如果你不盲目地相信自己的每個念頭、如果你能全神貫注(而且心只在當下)、如果你的注意力不被拉走,就會發現一向基本的原則,也就是整個宇宙根據以下原則運行:
在你需要知道的時候
就會知道
你需要知道的事」
「你不會總是得到自己想要的,但你會一直擁有自己需要的」
「責任,是有能力應對」
「放開對控制的渴求,覺察當下,在很大程度上是勇於面對不確定性」
「生活真的只是有這些小事情構成,他們累積在一起時,就能形成大事」
「宇宙會回應我們言行背後的意圖,我們發出的東西,最終會回到自己身上。我們看到的世界不是他的樣子,世界是我自己的樣子,所以要成為自己在世界上想見到的樣子」
「下次,當你感覺到衝突開始悄悄醞釀、你和一個人的關係演變到快破裂的時候,只要用任何你喜歡的語言,真誠與篤定地對自己重複這句箴言三次,你的擔憂就會雲消霧散──我可能錯了。我可能錯了。我可能錯了。」
書名:《我可能錯了:森林智者的最後一堂人生課》
原文作者: Björn Natthiko Lindeblad, Caroline Bankler, Navid Modiri
譯者: 郭騰堅
繪者: 托馬斯.桑切斯(Tomás Sánchez)
出版社:先覺
購書通路:博客來網路書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