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無論身處校園或是職場,我們時常面臨各種選擇,懂得聆聽內心的聲音、汲取外界建議的人,往往能在關鍵時刻遊刃有餘。
什麼是自我覺察?自我覺察的重要性
自我覺察分為兩大部分--內部自我意識與外部自我認知。
內部自我意識透過反思、冥想了解內心的情緒流動、價值觀;而外部自我認知則是通過與他人的交流來解讀自己在別人眼中的形象。
在心理學中,自我覺察的能力也被視為個人發展和心理健康的關鍵。
培養自我覺察幫助人們做出能夠適應不同情境的選擇,並理解自己與他人間的認知差異,更有助於建立健康的人際關係。
自我覺察的好處
擁有良好的自我覺察能力可以使你成為他人更願意合作的夥伴!
《高階覺察:幫助思考與學習的後設認知》的作者Stephen Fleming認為,自我覺察能讓你對自身能力有明確的認識,而查覺問題後,也會增加吸收新資訊、尋求解法的動力。如此一來,就能更容易地與他人協調合作,成為一個優秀的團隊協作者。
自我覺察的三種類型
- 正確地評估自己在不同方面的能力
當你對一項未解的任務感到自信或表示疑慮,即是能夠準確掌握自身能力的一種表現。
- 能夠以第三視角來審視自己
意味著你能夠了解他人對自己的評價及期望,並能夠理解他們與自身觀點的差異。
- 能夠感知自己的身體
這種能力在印度佛法中也被稱為「內觀」,可以專注於你的身體感受。
例如:能夠注意到心臟跳動或腸胃功能異常。
八種提升自我覺察的方式
- 閱讀有關自我覺察的內容,或與專家交流
可以嘗試著和心理治療師,或從事相關研究的人員聊聊。這樣能夠進一步了解自我覺察的行為依賴於大腦的哪些區域、了解心理健康將如何影響自我認知。
可以想成第一次上健身房,你可以隨機使用健身設備,但如果有教練能告訴你這些設備分別訓練哪些肌肉,你就能更好的選擇、運用這些器材。
- 避免自我覺察失敗的時間點
造成自我覺察失敗包含兩大可能因素:壓力和時間壓力
自我覺察的過程需要一段時間才能啟動,當你面臨壓力時,在內省的過程可能會受到干擾;面臨困難的選擇時,應該給自己足夠的時間反思再回應,而且要挑選合適的環境進行。
- 冥想或練習正念
定期冥想可以幫助建立自我意識,也不必占用太多時間。
一項針對國小二、三年級學童的研究發現:每週兩次進行30分鐘的正念訓練,持續八週,就能改善學生的自我認知能力、執行任務及行為調節等綜合技能。
- 將反思融入日常生活
專家建議,每天早晚可以花10-15分鐘的時間與自己對話,遠離電子產品和其他干擾,利用這段時間關注內心發生了什麼、感受著什麼、發生了什麼,最後再開始你的一天。也可以將這段時間安排在睡前,有助於放鬆大腦。
- 養成寫日記的習慣
寫日記可以自由地抒發自己的情緒感受和經歷,可以更深入地瞭解自己,往後也能更周全地面對不同狀況。通過日記,你可以發現自己的成長和變化。
- 肯定自我
在把你的能量奉獻給外界之前,先鼓舞自己。嘗試對自己喊:「我很優秀」、「我具備足夠的能力」或閱讀一句激勵人心的名言,對調整狀態來說非常有效。
- 參與群體並尋求他人反饋
身邊的人可以成為你培養自我覺察能力的管道。除了向比你經驗豐富的人討教,也可以向身邊朋友、同事尋求對自己的建議,這樣就能獲得相對平衡、客觀的評價。
- 掌握你所瀏覽的內容
社交媒體很容易潛移默化我們的看法和觀念。在資訊爆炸的時代,我們無法完全避免這些訊息,但我們可以控制接觸的量和時間,並常常反問自己:「這對我有幫助還是對我有害?」
發展自我覺察最重要的課題即是在探索內心感受的同時,也要準備好面對自己的某些方面可能是錯誤的、缺乏的,學著接納自我並且應用他人的建議。
好好下班、好好生活
我們籌辦一系列下班活動,讓下班後的生活也多彩多姿。
藉由跨平台宣傳,加上專業教練/講師等等,我們豐富下班生活,協助活動者拓展生活圈。
文章來源:自我覺察是什麼? 8招讓你學會自我覺察